<sup id="g8pdq"><ol id="g8pdq"></ol></sup>
<span id="g8pdq"><menu id="g8pdq"><label id="g8pdq"></label></menu></span>
<sup id="g8pdq"></sup>
    1. <sup id="g8pdq"></sup>
  •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 <strong id="g8pdq"></strong>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古風悠悠話虞鄉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1-29

      ■盧運鋒

      這段時間在小院,靜下心把儲物間里的書書本本整理了一下,多是父親、哥哥和我、兒子外甥三代人上學時的課本筆記之類,雖說閱讀學習的價值不大了,但因為有很多童年記憶留存在上面,所以每次只整理,并沒有舍得處理。

      其中一個筆記本,是哥哥過去在虞鄉師范上學時用的,里面記了幾篇日記。其中一篇原文是這樣的:

      1985年3月26日

      吃過晚飯,我單獨漫步到校門口,站了一會,過來一位農家婦女,大約有30歲,她騎一輛很舊的自行車,車后面帶有一捆蔥。我想著學校的菜不好吃,就想買一點,開口問道:“蔥賣不賣?”她回頭說:“不賣!”但不知為什么,她竟然下車了。奇怪,不賣下車干什么?這時她開口了:“你是學生吧!來,我給你拿一點吧?!蔽乙宦犨@話,馬上給她掏錢,她擺著手搖著頭說:“不!不!我不要錢,這是我們家地里的,你掏錢我就不給你了?!?/p>

      多么善良純粹的人??!我真敬佩她。我也是農家子弟,怎么就沒有她這種高尚品德呢?我手上拿著一把帶著泥土芳香的小蔥,站在那里一動不動,望著她遠去的背影……

      哥哥的鋼筆字清雅秀美,紙面很整潔,沒有一點涂改,看得出他當時的靈感是噴涌而出,文章是一氣呵成。日記中的每一個畫面,反復地在我的腦子里一幀幀呈現,就像是我剛經歷過一樣,那位婦女的模樣、那輛自行車、哥哥的神態、師范學校的大門、那捆蔥苗……

      我在虞鄉上過兩年初中,吃住跟著二姐。1985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盡撫鄉村的每一寸土地,城市和鄉村民眾激發了巨大的熱情,遍地欣欣向榮,滿目煥然一新。

      虞鄉,這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文明起源之地,同樣也煥發著勃勃生機。

      虞鄉,即有虞氏的發源地、有虞氏的故鄉。虞是部落和諸侯名,是封地名,也是國名。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氏族部落,崇拜一種仁獸——“騶虞”,以騶虞為圖騰,稱有虞氏部落。有虞氏的始祖為虞幕,虞幕為黃帝的五世孫,因功封于虞地。虞幕之孫顓頊(zhuān xū)曾繼黃帝為帝,后世又有子孫舜被堯禪讓為帝,國號虞?!坝輫奔词窌系摹坝菟础?,史稱“唐堯虞舜”。此時的國還屬于方國性質,即“部族國家”。虞鄉至今仍存有北梯、南梯、仁里、義合、新義、東源頭、風柏峪這類令人遐想的古地名。

      1958年重現于世的清乾隆年間虞鄉縣《文廟崇圣祠重修碑記》碑文載:“以崇圣人德孝治世浩天之恩,修祠豎石,旌表圣賢故土、豎國建都之遺跡,以啟后良者也……”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庇菟丛谌畾q之前,孝感天下,在家庭、社會、國家的道德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三十歲后被堯舉用,輔佐堯帝,后堯禪讓于舜,德行操守日趨完美。有虞氏部落的仁德文化,從虞幕的開端到顓頊等的增磚添瓦、堯的著力推進、舜的全面完善,走過了從個人的孝義賢能到社會與國家的唯才是舉、安邦定國的方略,再到自然界的道生萬物、德育眾生的和諧共處,在內容上不斷深化豐滿,在范疇上持續擴展延伸,在層面上接續上升演進,啟迪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

      虞鄉,歷史厚重。

      《水經注》載:“大陽縣橋東有虞原,原上道東有虞城,堯妻舜以嬪于虞者也?!惫胖箨?,今天的永濟蒲州?!妒酚洝酚涊d“舜居媯汭”,史籍都認定媯汭在永濟虞鄉,史言“虞與媯汭為一地”,因此今虞鄉一帶即古舜的虞地。古時的虞地應該還包括現在的解州、平陸一帶,但虞鄉是中心。

      歷史上,虞鄉數次更名,唐堯時稱畿內,虞舜時稱冀州,商周稱虞,春秋稱解梁,秦稱河東縣,漢稱解縣,北魏改安定縣復改南解縣,北周又改為綏化縣,保定元年正式稱為虞鄉縣,唐武德元年改虞鄉縣為解縣,屬虞州,于今虞鄉鎮置虞鄉縣,屬蒲州,貞觀十七年解縣并入虞鄉縣,不久又改為解縣,武則天天授二年又復置虞鄉縣,元代至元三年,因地震城毀,將虞鄉縣劃歸臨晉縣。從元末至明朝及清初,虞鄉縣消失了近五百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與臨晉分縣,恢復了虞鄉縣,屬蒲州府,民國時屬河東道,1947年4月23日解放,后同永濟縣合并稱永虞縣。1950年永虞縣分置,復設虞鄉縣,1954年同解縣合并為解虞縣,1958年并入運城縣,虞鄉為東風公社。1961年,析運城縣,復設永濟縣,原虞鄉縣境入永濟縣,為虞鄉人民公社,1984年,為虞鄉鎮,2001年4月,清華鄉并入虞鄉鎮。

      虞鄉作為縣或者縣名出現,總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文廟崇圣祠重修碑記》碑文載:“中國之名始于堯舜禹,中條五老授其河圖九書而治于天下,初豎疆都,依中條而豎其國,謂之中國。先堯讓舜,舜禪之禹,均屬中都之國,亦稱中國?!?/p>

      虞鄉,山水形勝。

      虞鄉,東接鹽湖,南屏中條,西連蒲坂,北枕涑水。清朝梅云騏在《賦虞境》中贊道:“且其山川,前有中條拱其南,大河環其外。后有姚暹、涑水匯流其惡,太華雷首峙其西,太行王屋控其東,境內五老玉柱、天柱諸峰嶙峋萃嵂,王官雙瀑汩汩其來,故鐘靈于人者,往往樸茂秀良而發為文章,亦醇雅質貫一軌法度,地氣然我也?!?/p>

      民國《虞鄉縣新志》記曰:“雖彈丸小邑,而形勢人情,殊堪艷羨。王官懸瀑布,五老聳插云,洵占中條之勝景,濯渠貫中央,涑河橫北帶,胥沐水澤之秀靈?!庇萼l雖不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但“扼解芮而通關,遠控虞城,近掣蒲坂,數縣之隘,塞一郡之中權?!?/p>

      雄美秀麗的風光和深厚的文化,自古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頌。華胥峰,因“圣母人祖”華胥的故事在巍峨壯麗中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宋代俞充《天柱峰》:“擎天有八柱,是峰居其一。根蟠地軸壯,群山俯為碩?!薄捌娣逑寂e,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是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五老峰的描寫。五老峰因古代五老在此為帝王授《河圖》《洛書》而名,是河洛文化早期的傳播地和北方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之一。山中觀庵簇擁,寺院林立,香火繚繞,明朝萬歷十九年,明神宗亦慕名而至,朝山進香。民間有“晉北拜佛五臺山,晉南問道五老峰”“北有五臺觀廟宇,南在五老看風光”及“東華山”之說。解梁城闕、靈峰皓月、王官飛瀑、伍姓漁舟、涑水橫橋、百梯紅葉、方山積雪、五老夕暉、石鐘曉鳴等景觀更是引人入勝……

      虞鄉位于安邑解州與蒲津渡之間,是解鹽外運的咽喉要道。北魏時修筑了土城,城外兩道護城河,河上橋梁八座。后經歷代增修,土墻變為磚墻,城東北增修會龍橋,建有四大城門:東崇德門、南開化門、西報功門、北復初門。古諺稱虞鄉城是“四門八橋水圍城,倒扎衙門小開封”。其實,虞鄉縣衙門比開封府衙門要早六百多年。

      虞鄉,鐘靈毓秀。

      《文廟崇圣祠重修碑記》碑文曰:“天圣久澤,虞乃圣賢孕寓之地、偉人豪杰蔚生之鄉……”虞鄉自古文脈深厚,人才輩出。

      七絕《題五老峰下費君書院》:“解向花間栽碧松,門前不負老人峰。已將心事隨身隱,認得溪云第幾重?!边@是曾在虞鄉為官的唐朝詩人楊巨源所作。詩中的虞鄉“費君書院”,是永濟境內歷史上創建最早的書院。

      華夏名門望族柳氏的故地即在虞鄉。南北朝的柳元景、柳世隆、柳崇、柳忱,隋朝的柳裘、柳雄亮,唐代的柳奭、柳亨、柳沖、柳公綽、柳中庸等皆為名耀史冊的文士賢哲和重臣,都是虞鄉人。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博學宏詞、文名蓋世,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現城內柳石巷還存有“柳門空石”和柳宗元下馬石。

      唐朝是詩的國度,蒲州是唐朝詩人們的樂園,是詩歌重要發源地。在《全唐詩》和《唐才子傳》中,有名有姓的蒲州籍詩人就有三十余位,其中虞鄉籍的司空圖、柳渾、柳中庸、柳公綽、柳道倫、柳宗元、柳公權、柳珪……每一個名字都令人仰望,詩耀長河。晚唐著名詩人、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詩論大家司空圖,其不朽之作《二十四詩品》對后世詩詞創造的影響至今猶盛。明代高棅編選的《唐詩品匯》中總結道:“貞觀、永徽之時,虞、魏諸公,稍離舊習,王、楊、盧、駱,因加美麗……”

      “天下無二裴”,眾多裴氏名家的故地也在虞鄉。廉吏裴禪、“獨立使君”裴俠、賢臣裴寂、裴皞、裴冕等都是從這一方土地走出去的才華之士;唐代的德宗朝宰相董晉一家,被稱為“五代三進士,其余為明經?!倍瓡x之孫董居中又是一代詩人;金代麻革文才出眾,人稱“文章巨公”,素有“清詩千首傲侯封”之美譽;還有元代的孫履道、清代的張中行、王建表……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佳作迭現大潮奔涌。

      歷史上,還有眾多文學大家在虞為官,或者游歷,隱居在虞鄉,留下了大量詠贊虞鄉的詩文歌賦,如韓愈的《條山蒼》,岑參的《送秘書省虞校書赴虞鄉丞》,宋代司馬光的《柏梯寺》、王禹偁的《中條山》,金代元好問的《虞鄉麻長官成趣園》,元代王惲的《虞鄉道中》,明代薛瑄的《登中條東頂》,楊博、張四維、王崇古、張佳胤等皆留有詩篇,還有清代名流吳雯、喬光烈、王含光等都留下了詩詞佳句。

      深邃的文脈塑造了虞鄉這方水土崇文重教的優秀品格。新時代里,東風小學、虞鄉高中、虞鄉師范、地委黨校四校輝映,以及后來的職業中學,都讓郎朗書聲始終渲染著這片文化的天空,生生不息,代代賡續。

      由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虞鄉是華夏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河東文化的一個核心地域,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處重要驛站,是支撐“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一塊厚重基石。

      因此,在這樣一個文明肇始之地,在一座座氤氳著傳統優秀文化的庭院里,在一個個“詩書第”“耕讀傳家”的門額下,走出的一位以慈懷道的農家婦女與一位因書明理的學子,彼此所釋放的厚德仁義,自然而然。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