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g8pdq"><ol id="g8pdq"></ol></sup>
<span id="g8pdq"><menu id="g8pdq"><label id="g8pdq"></label></menu></span>
<sup id="g8pdq"></sup>
    1. <sup id="g8pdq"></sup>
  •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 <strong id="g8pdq"></strong>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歷史琴弦上的跌宕

      (散文詩組章)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29

      李 需

      永樂宮壁畫

      我在唐宋的一葉七星草上,含煙瞭望。

      我在大元朝的一馬平川上凝視,沐浴焚香,頂禮膜拜。

      永樂宮壁畫,擁有一種巨大的藝術魅力,靜美如初,靜默依然,仿佛一種境界、一種數百年的沉香。

      或暗,或亮;或恣肆,或凝練;或繁復,或簡潔。

      都如同一種久遠的、深邃的,真實,或虛幻。

      吳帶當風,道骨仙風。

      都簡化不了一種繁文縟節的禮儀,都抹不去人間煙火的重量。

      我在三清殿上,用一幅《朝元圖》,感悟歷史和王朝的至高無上。

      我在純陽宮中,沿著我的先祖呂洞賓的履痕,品味一座橋、一條小徑,甚或是一個小旅館在風雨飄搖中的孤獨。

      而無論是《鐘離權度呂洞賓》的迷幻,還是《八仙過海圖》的飄逸,都只是一幅悠遠的截圖和夢幻。

      時間里最真實的部分,還只是重陽殿中那一幅幅寫真的畫卷。

      打柴種田,采藥捕魚;

      梳妝打扮,吃茶閑談。

      以至,達官貴人、王公貴戚,朝拜、鳴鑼,還有設壇、禮佛、念經。

      永樂宮壁畫,都在向我們還原一種歷史中的生動、婉約、嫵媚,或者說是交錯、契合、繁盛。

      我在黃河的一簇浪花上佇足。

      我在中條山一疊起伏的音符上定格。

      永樂宮壁畫,都如同時光的嵐煙里時隱時現的一片霞羽。

      永樂宮壁畫,都如同歲月之上夢境里的一道璀璨的彩虹。

      唐宋遺風,元壁流韻。

      既居廟堂之邈遠,亦存民間之亙久!

      永濟普救寺

      峨嵋塬上的風吹了千年,還在吹,吹薄了歷史沉甸甸的夾頁,卻沒吹走一朵小小的梨花。

      一座寺廟,用它浩淼的佛光,普度眾生。

      一座寺廟,用它的包容,接納一個纖弱小女子的月光和琴聲。

      我在芊芊修竹之上,打量,唐朝一個叫元稹的詩人,最初折起的那一片初戀的紅葉。

      我在桃花灼灼的春光里,撿拾,元代王實甫丟在時空里那一響徹云霄的吶喊、絕唱。

      其實,對于普救寺,我只是以一種簡單的邂逅,便越過了它歷經七十二磨難的臺階。

        只是讓夢來了一次千年的飛翔,就讓自己跌落進那場溶溶月色。

      走進,是一種單刀直入的觸摸。

      在一個叫張生逾墻的豁口處,一曲蒲劇,和正統的歷史開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玩笑。

      從此,天下有情人,才終于得以正兒八經地拋頭露面。

      紅娘傳簡,是一顆少女的心,觸痛了另一顆少女的心。

      拷紅,是歷史對歷史的問責,也是歷史對歷史最后的袒護;而一個弱女子卑微的胸口,此時,正燃燒著一股烈火。

      這火,只一下,就映紅了一座千年古剎。

      仿佛一只美麗的蝴蝶,輕描淡寫,風輕云淡,便飛入那愛情的花叢。

      而,峨嵋塬上的風還在吹。

      它要吹散黃河里一簇浪花嗎?

      它要吹散鶯鶯塔前那悅耳的蛙鳴嗎?

      但一直吹的風,卻沒有吹散普救寺大鐘樓上,一位書生眺望遠方的綿綿思緒。

      風,更沒吹散千年之后,曹雪芹筆下那滴晶瑩的淚,還有,戴望舒《雨巷》里那場丁香一樣的雨。

      鸛雀樓

      當歷史與我打個照面,不偏不正,我也與一只鸛影撞了個滿懷。

      站在鸛雀樓前的空地上,我伸出我的手,觸摸。我想摸到什么呢?

      是一座軍事戍樓的威儀,還是朝代更迭的星移斗轉?

      而最后,我摸到的卻是一個人不屈不撓被風撩起又被風放下的薄薄的青衫。

      鸛雀樓,是一座現代仿唐建筑,外觀四檐三層,總高73.9米,氣勢如虹,油漆彩畫,古典風雅。

      沿樓拾級而上,步華夏上下五千年,歷河東風流才俊數十人,一手握著的是一個唐朝的紫氣,一手握著的是剪紙年畫的民俗。

      及頂層,再攬河山入懷,自然有怡情云上之慨嘆!

      依樓西南角上,是一座唐朝詩人王之渙的銅像。

      他一手握筆,目視遠方;一手抱懷,似乎要攬我這個后輩,一起沉入他“欲窮千里目”的境界。

      而此時此刻,我的思緒卻怎么也無法與詩人達成一種默契。

      仿佛,在時間深處,織布機吱吱作響的聲音,揉黃土疊涌,依然還顯得是那么蒼茫;

      仿佛,在歲月之上,釀酒工人的號子聲,和黃河濤韻,依然還顯得是那么低啞而厚重。

      鸛雀樓,因詩而名的鸛雀樓哦。

      鸛雀樓,因一種文化標識,聳立在歷史肩頭的鸛雀樓哦。

      登高,摸到的應該只是詩人博大的胸襟和情懷。

      而下來,就一定會摸到滄海桑田的悠悠呼吸。

      萬榮秋風樓

      漢天子的威儀,還和一座巍峨的樓一起,站著。

      1000年,2000年,秋風還在吹,吹薄了厚厚的歷史、吹薄了遠處的河山,但,卻沒有吹薄一曲詞賦,和蘭菊悠悠的芬芳。

      汾河之上,誰在泛舟?

      峨嵋臺上,誰在鼓瑟?

      歌以迥遠,樓以高聳。

      水含秦晉,惠澤四方。

      上有皇天兮,皇天渺渺。

      下有后土兮,后土綿綿。

      秋風樓,用四周之回廊,行草歷史;

      秋風樓,用飛檐和斗拱,挑著蒼茫的《詩經》。

      之后,又是誰,使勁吹旺一炷香火,像吹旺頭上的三尺神靈,像吹旺我們骨頭里的火焰。

      以祭祀的形式,與秋風共舞?

      在秋風樓上,我一站,就讓自己站了20個世紀。

      在秋風樓上,我一回頭一轉身,就錯過了大漢和隋唐、明、清。

      但,我還是沒有錯過汾陰睢地的遠處,那場浩浩蕩蕩而又氣吞山河的秋風!

      運城鹽池

      眾神在上。陽光。風。

      4000年的水,以一種生命的質地,搖曳。

      以一種高高在上的白和純,翻晾著人類的進程和文化。

      深度的掘進,骨子里的咸或甜、硬和直,一路伸張,即使彎曲,也如弓的秉性。

      我在尋求,那些拉纖的漢子,他們黝黑的夢。

      我在探尋,古鹽道一匹馬日行千里的張力,和它目光里燃燒著的火焰。

      九州十八府,方圓天地間。

      古老的河東,用璀璨的星光,點鹽成金。

      一張《南岸采鹽圖說》,是一幅畫卷,肩著、持著、拽著、導著,如同時間深處的一次朝圣。

      采鹽人,他們用地道的方言,還原歷史。

      采鹽人,他們用純正的鄉俗,鐫刻睿智。

      藝術是一種夸張,而真實往往只存在于靈魂的記憶里。

      鳴條之側,南風薰兮。

      白花花的鹽。

      我相信一種文化,不僅僅是書簡和史冊里的記述。

      我相信一種文化,它只存在于浩瀚的時空里,一直地,一直地,都在那里,像一種點綴,更像一種經久不息的回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