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g8pdq"><ol id="g8pdq"></ol></sup>
<span id="g8pdq"><menu id="g8pdq"><label id="g8pdq"></label></menu></span>
<sup id="g8pdq"></sup>
    1. <sup id="g8pdq"></sup>
  •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 <strong id="g8pdq"></strong>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王維:半官半隱過一生

      來源:發布者:張廣英時間:2022-11-29

      王維造像 王迎春 畫

      唐代有許多著名詩人,如詩骨陳子昂、詩佛王維、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當過拾遺,連詩仙李白也不例外。

      拾遺是諫官,從八品上官職,選拔標準極高。當過拾遺的詩人,度過了怎樣的人生?

      ◆金榜題名入官場

      人稱詩佛的王維,出生在公元701年。和他同一年出生的,還有詩仙李白。

      王維和李白是同齡人,也有許多共同的朋友,比如孟浩然,比如杜甫,甚至包括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在那個詩酒唱和之風盛行的時代,人們期待著詩佛與詩仙的聚首,然而,他們的人生似乎從無交集,連彼此的名字也不曾在各自的詩中出現。

      這是怎么回事?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干脆推測他們可能是情敵。其實,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們即使有機會碰面,大概也找不到多少共同話題。

      李白性格豪放,喜歡游山玩水、求仙訪道,一生很不得志。王維少年成名,比較“佛系”,時不時歸向田園,人生倒順遂得多。

      王維字摩詰,出身山西望族,他的母親崔氏也系出名門。崔氏崇佛,所以用佛經中的名字“維摩詰”為王維命名。受她影響,王維和弟弟王縉都終生奉佛。

      今天,人們知道王維詩畫俱絕,卻忽視了他在書法和音樂上的成就,至于他的弟弟王縉,更是一位名重當時的大書法家。他們少年喪父后曾遷居洛陽,《大唐傳載》中也稱王維為“王河南維”。

      在洛陽期間,少年王維結識了不少朋友。16歲那年,他寫下了《洛陽女兒行》一詩;17歲那年,他又寫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名氣越來越大的王維“游歷諸貴之間”,因為精通音律,彈得一手好琵琶,他尤為岐王李范所看重。

      李范本名李隆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當時,宮廷樂師李龜年常造訪岐王府,與王維也成了知音。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江南,王維為他作有《江上贈李龜年》一詩,就是人們熟悉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p>

      唐玄宗登基后,對兄弟十分友愛,但在他跟前最受寵的還是胞妹玉真公主。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岐王李范和玉真公主的幫助下,21歲的王維金榜題名,中了進士。他很快被授太樂丞,掌管宮廷樂舞。

      ◆右丞也曾任拾遺

      在太樂丞任上沒干幾個月,年輕的王維就犯了錯。因手下伶人違規“舞黃獅子”,而這是只有皇帝才能觀看的樂舞,他被貶為濟州(今濟南)司倉參軍,十多年后才再次回到朝廷。

      據《舊唐書》記載,王維與其弟王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司倉參軍是管理倉庫的,壓根兒用不到什么才藝,王維在任上干得興味索然。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率群臣從洛陽出發,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王維也有機會離開濟州,在“淇水之上”過了一段田園生活。他望蘇門山而生隱逸之志,只是因為肩上扛著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繼續“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陶淵明是田園詩人的鼻祖,也是王維年輕時的偶像。后來隨著年齡增長,王維對陶淵明的做法不再認同,他需要一份俸祿養家,然后再安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張九齡從家鄉來到洛陽,出任宰相。王維對張九齡十分景仰,獻詩求進,不久就當上了右拾遺。

      張九齡是開元名相,可惜在位僅三年多就受到李林甫排擠,被貶為荊州刺史。王維在《寄荊州張丞相》一詩中說“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但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和李林甫的關系保持得還不錯,仕途走得比較平順。

      王維一生所遇到最大的坎兒,是安史之亂。和當初被擢為右拾遺一樣,洛陽再次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那是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舉兵南下,先后攻陷東西兩京,王維、杜甫等人都落入了叛軍之手。因為王維名氣大,安祿山便“遣人迎置洛陽”,將其關押在菩提寺,想逼他在偽燕王朝任給事中。

      王維服藥裝病無果,最終被迫接受了任命。安史之亂平定后,唐肅宗要將“陷賊官”分等級論罪,王維因《凝碧詩》躲過一劫。王縉本來平叛有功,此時也愿削職為兄贖罪。于是,王維受到朝廷寬宥,僅被降為太子中允,此后又步步高升,最后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晚年的王維清凈度日,衣食無憂,比陶淵明強了不知多少倍。他的內心卻一直備受煎熬,若想真正得到解脫,只有出家或者老死。

      ◆生前事與身后名

      王維之所以作《凝碧詩》,是因為他被關押在洛陽菩提寺時,從好友裴迪那里聽說了被俘樂工的消息。

      這首詩的原題很長,加標點后為《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裴迪與王維是莫逆之交,因此甘愿冒死探望王維,并將詩作傳了出去。這首詩還了王維清白,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始終以罪臣自居,曾上表稱自己“負國偷生,以至今日”,又說“昔在賊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見圣朝,即愿出家修道……”

      其實,出家修道的日子,王維早就經歷過了。

      唐玄宗開元年間,高僧普寂隱于嵩山,后居洛陽城內興唐寺。他是北宗神秀的弟子,王維的母親崔氏隨他學佛30余年,王縉也曾入嵩山拜他為師。王維少年時即游嵩山,后來又在這里度過了約兩年的隱逸時光,說他是半個出家人也不為過。

      王維活得像個出家人,還因為他的妻子早早去世了。

      妻子崔氏去世時,王維年約30歲。他后半生沒有再娶,常年吃齋,還在藍田購置了輞川別墅,與好友裴迪在這里彈琴賦詩,逍遙度日。裴迪離開后,他的生活更簡單了,退朝之后?!胺傧悛氉?,以禪誦為事”。

      公元761年,61歲的王維病重,請求朝廷將自己削去官職,放歸田園,并將弟弟王縉調回京師。

      就在王維離開人世的第二年,李白走了,唐玄宗走了,唐肅宗走了,連舉薦過王維和李白的玉真公主也走了。王縉為玉真公主寫了墓志銘,后來唐代宗還讓他收集王維的詩文進獻,稱王維為“天下文宗”。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卑牍侔腚[成就了詩佛王維,只是他有那么多的朋友,怎么偏偏就少了詩仙李白呢?(《洛陽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