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g8pdq"><ol id="g8pdq"></ol></sup>
<span id="g8pdq"><menu id="g8pdq"><label id="g8pdq"></label></menu></span>
<sup id="g8pdq"></sup>
    1. <sup id="g8pdq"></sup>
  •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 <strong id="g8pdq"></strong>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新絳:新征程,再出發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1-29

      新城面貌日日新

      ■2022年11月18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新絳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強調,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起來,與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落實市第五次黨代表大會、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結合起來,按照縣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作出的部署,繼續深化拓展“三個新絳”“五篇文章”的發展成果,團結奮斗,爭先爭上,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邁上新征程,新絳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奮斗目標是“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一流強縣,挺進全省現代化建設第一方陣”。按照“雙柱立區,六業強壯,組團布局,鏈式發展,產城融合,強基擴容”的工作思路,打造千億級開發區升級版。勾勒“一河穿城過,一軸連古今,兩城同輝映;文旅相融合,產城互促動,宜業更宜居”的美麗畫卷,打造晉南腹地靚麗幸福富裕文明縣城。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目標,實施“五十六百”特優發展戰略,推進“二五八”鄉村建設工程,開展“一五二五”強農富民計劃,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叫響五塊金字招牌,活化利用絳州古城,打造黃河金三角重要旅游城市。提質提升傳統商貿市場,培強培優現代商貿業態,打造晉南商貿物流中心。固教育高地,強醫療支撐,聚各類英才,重創新賦能,打造全市縣域競爭軟實力示范區。

      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一流強縣

      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一流強縣,具體是“打造十個強縣”,高質量發展各項指標要在全市“保4爭3”。在此基礎上,能快更快,能好更好。

       ◆立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新型工業強縣。

       ◆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打造現代農業強縣。

       ◆全面實施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打造文旅融合強縣。

       ◆大力推動商貿物流提檔擴規,打造商貿物流強縣。

       ◆重視教育、支持教育、發展教育,打造教育發展強縣。

       ◆堅持城鄉統籌、以城帶鄉,打造城鄉融合強縣。

       ◆推動形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打造交通支撐強縣。

       ◆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創新發展強縣。

       ◆堅持生態第一、保護優先,打造生態文明強縣。

       ◆聚焦“衣食住行、業教保醫”,打造民生保障強縣。

      挺進全省現代化建設第一方陣

      挺進全省現代化建設第一方陣,重點是“十個方面挺進”,現代化建設各項指標要在全省“保40爭30”,部分指標要進入全省前20甚至更好。

       ◆黨的建設質量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綜合經濟實力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共同富裕程度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開發區主陣地建設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文明城市創建水平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生態文明建設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創新驅動發展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優化營商環境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群眾幸福指數要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在十個方面加壓奮進、務求實效

      邁上新征程,要順應大勢與時俱進,對標一流爭先爭上,切實增強“慢進則退”的危機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奮力推動新絳各項事業大提升、大突破、大發展。

      ◆同步推進“兩個轉型”,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產業轉型為基礎和載體,以數字轉型為方向和抓手,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要著力打造開發區升級版,強力推進新型工業集群發展。要奮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目標,狠抓農業強優創特、農村基礎提升、農民增收致富。要聚力實施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以絳州古城為載體,以創建5A級景區為抓手,以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為目的,堅持策劃規劃先行、創新投入機制、突出項目支撐、業態運營前置、全程宣傳推介等,讓千年古州熠熠生輝。要致力打造晉南商貿物流中心。提質提升傳統商貿市場,培強培優現代商貿業態,把新絳打造成晉南最有生機活力、最強輻射帶動、最具競爭優勢的商貿物流中心。

      ◆深入實施能源革命,在穩步實現“雙碳”目標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積極穩妥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改善能源供給結構,穩步推動節能技術研發改造,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積蓄發展動能活力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市場主體倍增工程、“放管服效”和“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等,釋放更多改革紅利;深化對外開放,加快實施108國道過境段改線、省道臨夏線新絳縣城過境段改線等重點工程,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實施“1+8”城鎮化戰略,推進“258”鄉村建設工程,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互促共融,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強化科教人才創新,在提升縣域競爭優勢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要固教育高地,瞄準“全市一流、全省前列”目標,不斷提高各階段教育教學質量;要強醫療支撐,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建強縣醫療集團,全力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要聚各類英才,著力實施引才、育才兩項人才計劃,大力引進創新型、緊缺型、實用型人才,引導支持新絳在外人士回鄉創業;要重創新賦能,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計劃,打造全市縣域競爭軟實力示范區。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在廣泛凝聚智慧力量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持續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加快法治新絳建設,堅持全面依法治縣,持續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做好新時代民族宗教等工作,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充分發揮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心聚力。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在推動文化自信自強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守牢意識形態主陣地,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持續繁榮特色文化,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上貢獻新絳力量。

      ◆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在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辦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實事,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大力促進就業增收,健全完善醫療體系,持續加強養老服務,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厚植綠色發展優勢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碳達峰新絳行動,大力度攻堅污染防治,完善河長制,加強秋冬防綜合治理攻堅,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真正讓綠色成為新絳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高效統籌發展安全,在維護大局和諧穩定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底線思維,全力捍衛政治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健全社會治理制度、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抓好“五安聯創”,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新絳。

      ◆提升黨建質量水平,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上加壓奮進、務求實效。堅決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扛牢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貫徹執行“第一議題”制度,樹牢知事識人、務實重行、嚴管厚愛“三種導向”,引深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以全面建設清廉新絳為抓手,持續深化“三不腐”一體推進,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全面實施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為全面實施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立足新絳發展實際,新絳縣委作出關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實施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的決定。

      “絳州三樓”傳古韻

      一是策劃先行,規劃引領。堅持策劃在規劃之前,科學精準策劃,明確古城定位、實施路徑;堅持業態運營前置,圍繞打造好業態、運用好古城做好規劃。圍繞“以文鑄魂、文旅融合發展,以人為本、主客共享互利,以業立城、多重效益集成”三個重點發力,聘請國內一流專業團隊高標準、高起點編制絳州古城保護更新規劃,確保各項工作有規可依、依規推進。

      二是景城共融,主客共享。要綜合考慮古城“吃住行游購娛”等承載需求,特別是滿足各類業態從業人員需求,統籌好城市更新和景區提升,推動城區、景區有機融合,實現城景一體、亦城亦景。探索引導本地企業參與街區修繕保護,由企業與原居民簽訂協議,通過支付租金、買斷、房屋置換等方式,讓部分古城居民在新城居住。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既讓古城原居民生活品質提升起來,又讓暢游其間的游客感到舒適宜人;既保留古城原有的市井韻味,又為新業態的植入和發展提供充足空間。

      三是分期推進,邊創邊火。建立完善古城項目建設庫,科學確定年度目標、實施項目,分塊分區域重點打造,構建起良性循環機制。要把宣傳推介貫穿景區創建全過程,做好活動策劃,舉辦世界鼓樂文化節、中國(絳州)古城文化節等節慶活動,以展聚企、以節引人、以賽營城,增加人氣、激活市場。要把創建5A級景區的過程變為宣傳推介絳州古城、叫響五塊金字招牌的過程,變為系統性保護、活態化傳承、沉浸式利用的過程,變為彰顯古城魅力、釋放名城效應的過程。

      四是“三資”匯聚,聯動實施。要用好政策機遇,保障政府資金投入。成立文化旅游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將古城內景區景點、歷史建筑、傳統古民居等資源打包整合,進一步做大底盤。要用好用足國家專項債機遇,對接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爭取更多資金支持。要強化激勵引導,支持本土企業參與。一方面,積極鼓勵引導本土企業家、社會資本參與街區等修繕保護、業態打造。調動廣大原居民投資的熱情,按照古城保護更新規劃布局,適應景區業態需求,修繕歷史故居。要堅持共贏發展,招優聯強合作。堅持對標一流、做就一流,對接聯合國內頭部旅游集團參與投資古城旅游,打造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絳州古城。

      五是文化挖掘,傳承利用。要堅持以文鑄魂,依托絳州豐富的文物資源、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弟子規》這一獨特優勢文化品牌,做好系統梳理、策劃運營、對外宣傳,切實打好古城“文化牌”。要用好非遺文化,推出更多文創產品、古城伴手禮,真正傳承好、活化好、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物文化資源。要打造文旅IP,對優秀文化進行創新性轉化、創造性傳承,打造文旅IP品牌,通過授權使用增加收入。要講好古城故事,加大研究挖掘力度,通過各種形式、各種宣傳、各種載體、各種平臺充分展示出來,并且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導游隊伍,講好新絳故事,讓更多游客關注新絳、了解新絳。

      六是立面改造,風貌復現。要嚴格按照古城保護更新規劃,踐行“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理念,審慎穩妥做好關鍵節點、少數地段的立面改造,堅持“一建筑一方案”,真正體現歷史的原真性、生活的真實性和風貌的完整性。在尊重歷史原真性的前提下,對歷史地段建筑風貌采取分級改造,融入當代審美裝飾元素,營造一個“低層”建筑古樸協調、“高層”建筑多元展示的古城風貌和古今交融的文化場景,體現千年文化穿越性,充分展示“活”的古城魅力。

      七是街區修繕,保護活化。要認真落實好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意見》,抓住政策機遇,由政府與市場主體共同發力,統籌做好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植入特色業態,完善旅游要素。積極探索本土民營企業包聯街區機制,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更好推動工作。

      八是街巷鋪裝,基礎提升。持續推進總投資4.6億元的古城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裝申報古城景區基礎設施二期項目,實施正平街、城壕路等11條街市政道路改造,高標準完善“三線入地”、雨污分流等基礎設施,全面做好綠化、亮化、美化。要根據古城保護更新規劃,深入研究、審慎推進,對一些重點路段鋪裝石材,保留古城韻味,為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硬實支撐,也讓古城居民盡享現代化的便利生活。

      九是優勢集成,業態重塑。依托絳州鼓樂、絳州小吃、七十二行城等優勢,打造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形成集旅游、美食、研學、娛樂、購物等功能于一身、充滿活力的古城業態。打造古城精品游、研學體驗游、特色美食游、活動演藝游、休閑購物游、夜間賞景游。要對七十二行業態從業者進行全面摸底,通過評選七十二行代表人物、組織開展七十二行技能大賽等方式,理清七十二行目錄。在此基礎上,把七十二行內容具象化,為每一個行業都賦予業態,重振一批“老字號”,打造名副其實的“七十二行城”,與古城相得益彰,讓游客近距離可欣賞、可參與、可體驗。

      十是優化機制,創新推動。創建絳州古城5A級景區是市第五次黨代表大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工程。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領導組,下設“一室八班”,由縣級領導擔任組長,實行專班化推進、市場化運作,職能部門具體落實,最大限度凝聚起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加快保護和活化利用進程,推動絳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進入新階段、譜寫新篇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