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11-29
記者 王露 景斌
在夏縣裴介鎮魯因村,有一項傳統手工空心掛面的制作技藝,代代相傳了600余年后在2011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夏縣十寶”之魯因手工空心掛面。
空心掛面,顧名思義,其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的“空心”,那怎樣能把那么細的掛面做成空心的?采訪當日,記者一抵達魯因手工空心掛面制作技藝第27代傳承人張合家的掛面廠,立馬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們的掛面做出來需要12道工序、30多個小時,面條在反復醒面和抻拉的過程中產生氣孔,在每道工序后層層發酵就形成了‘空心’。你們來車間看看制作過程,就更直觀了?!睆埡霞医榻B,這些氣孔可以使面條吸收更多的湯汁,因而更入味、耐煮,爽滑筋道的同時又不失綿軟。
“摳面”
眼下,正是加工掛面的好時節,無論濕度還是陽光,都是最合適的。
做好全身防護,跟著張合家、劉冬梅夫婦走進生產車間?!拔覀兊膾烀媸羌兪止ぶ谱??!睆埡霞乙贿呎f,一邊和劉冬梅將一個和面盆抬了過來,“這是我們今天凌晨和好的面,和面時要用鹽水。鹽水是有講究的,必須準確把握鹽的多少,同時還要考慮當天的溫度和濕度?!?/p>
▲摳面
據介紹,和面的過程以“摳”為主,面和好的標準就是“盆光、面光、手光”。經過摳面,可以把許多小氣泡包在面團中間,最后才能形成空心。同時,在“摳”的過程中,面筋分子被拉長,這樣的掛面吃起來才筋道。
說到和面,張合家講了一個小故事:很久以前,有個做掛面的師傅帶徒弟,徒弟不愿出力,面一直和不好。師傅就在面盆里放了12顆米粒,讓徒弟在和面過程中把米粒全找出來。當把12顆米粒找完,一盆面也就和好了?!耙堰@些米粒全找出來,就必須‘面面俱到’?!?/p>
面和好后要等待面團自然發酵。對于手工空心掛面來說,第一次發酵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破條”
發酵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搟面杖將其壓平。之后,進行“破大條”?!捌拼髼l”是按面厚2.5厘米的標準,把搟平的面團均勻切割成條?!捌拼髼l”講究的是“一刀到頭”,且條條都要均勻一致。
▲破條
緊接著是“過大條”。兩個人協力配合,反復將破好的大條進行摔打和揉搓。如此,面的延伸性和拉伸性則更強。
“過大條”之后,還要“過中條”。只有經過這道工序,才能在下一步“搓小條”時更順暢,更容易將面搓細、搓圓、搓均勻。
▲過大條
“搓小條”是指將醒好的“中條”繼續搓細至直徑1厘米的面條?!靶l”搓好后,要經過10個小時的醒面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
▲上面
下一道工序是“上面”。這時,初進車間看到的簡易架子“登場”了?!斑@就是我自己設計的開面架子?!睆埡霞覍⒈P好的小條放在架子底部,再拿出兩根細長的“鼓槌”插在架子上的孔洞中。劉冬梅坐在小板凳上,開始“上面”。
“上面”是個技術活,就是將小條有規律地纏繞在面棍上。這道工序很考驗功夫,沒有年頭是練不出來的。劉冬梅就是憑著這手熟練的技藝,被評為手工空心掛面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上面”后入槽醒面兩個小時左右?!斑@個不銹鋼的醒面槽是我專門設計定做的,面放在里面既可以保證恒定的濕度、溫度,還更符合食品安全的標準?!睆埡霞艺f。
“開掛”
面醒好后就到了“開掛”時刻了。
▲開面
“開面”和“掛面”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開的過程中還要順著面勁拉長,如果拉力不足,面拉不長;如果拉力過大,容易把面條拉斷或拉傷,使后道工序無法進行。這全靠做面師傅多年積累的經驗,一般人無法操作。
▲掛面
不一會兒,一排排高高的面架上,一根根乳白色的細長面條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場面煞是壯觀?!啊畳烀妗笤诿刻焐衔?0時左右進行,合適的陽光和溫度,會幫助面條中的水分充分揮發。待到下午時分,晾干的掛面就可以取下切割,然后包裝出售了?!?/p>
之前晾曬掛面的步驟在室外,出于衛生考慮,張合家修建了室內晾曬車間。
一把魯因掛面,清香綿軟,樸實無華,張合家將數百年的技藝濃縮于12道工序、30多個小時的制面過程中??赐暾麄€過程,不由感嘆:“這樣的掛面,能不好吃嗎!”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里延續的依舊是家庭作坊式的傳統生產方式,雖然產量低,但制作出的每一根掛面,都承載著手藝人的情感與溫度,保留著細膩獨特的手工味道。
今年以來,入選“夏縣十寶”的魯因手工空心掛面,憑借其精細的做法、獨特口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張合家的掛面廠不斷有人前來探訪。
“我準備在這兒建一個魯因掛面文化館,人們不僅能欣賞掛面的制作過程,還能體驗這種純手工的技藝?!睆埡霞抑钢鴱S里的一排廠房說,“這也是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責任和使命?!?/p>
攝影 張國平 王露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