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11-28
劉釗
轉眼間,爺爺離開已經一年了。最近一段時間,我總會想起爺爺,想起他教我磨鐮、割麥、捆麥、攤場、揚麥、套牛、犁地的場景……
爺爺是去年農歷十月十二去世的,享年90歲。一年里,多少次夢見他,想起他給我講的那些故事,回味著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心里總是萬般難舍難分。
爺爺生逢亂世,又長在一個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村子,土地貧瘠,十年九旱。他家境貧寒,3歲喪父,6歲喪母,兄妹4人自幼在舅父們的接濟下才勉強活了下來。因為自小沒人照看,爺爺耳朵流膿,無錢看病,很早就耳背了。他小時候還曾被派到岳村炮樓里給日本人干雜活,每天在日本人的皮鞭下艱難地活著。每次提起這段往事,他都告訴我要好好珍惜糧食,不能浪費。
爺爺非常勤勞。小時候,家里孩子多,我經常被父母送到爺爺家住。記憶中,天沒有亮,爺爺就坐起來說:“雞都叫三遍了,起了?!彼呎f邊穿衣服,再收拾好被褥。隨著兩聲“吱嚀、吱嚀”的風門子聲響和一陣“哐當哐當”拿鋤頭鐵鍬的聲響后,爺爺就下地干活了。時常是天摸黑老一會兒了,他才回家,有時肩上用農具或挑或扛著一捆柴火,有時是背上的背簍里放著一大捆柴火或草料。冬天也是爺爺最忙碌的時候,只要天氣好,他就上山找一些遠志、腫手花、地骨皮、野蜂窩等藥材;天氣不好,他就扭蘆葦,編席子,拿到集市去賣,補貼家用?,F在家里耕種的1畝多花椒園,還是爺爺早年在山溝溝里用鐵鍬、鋤頭、小推車修出來的。我想,這或許是他要我們牢記,只有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創造未來和希望。
爺爺生活儉樸,頭上總是頂著那塊起了好多毛球的手帕,穿著大爺或大伯退下來的舊衣服,新衣服只有走親戚時才舍得穿。爺爺家每次蒸饅頭,案板上總是放著兩篦子黑黑的“家伙”,那是奶奶用從麥麩子里篩出的面蒸出的饅頭,每次他們都吃得津津有味。掉在飯桌上的饅頭渣兒,他都要撿起來放到碗里。2004年我考上了大學,爺爺從枕頭縫里摸出他不知珍藏多少年的幾百塊錢,塞進我手心,告誡我要好好念書,以后要有出息。后來我才明白,他一輩子生活儉樸,不就是希望我們生活得更好嗎!
爺爺很樂觀、很豁達。他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沒坐過火車、飛機,頂多就是坐坐客車,加之父輩們生活也都不寬裕,外出旅游他從未有過。爺爺早年在河南靈寶做長工,回來時用積攢的4000元錢買了一些松木料,早早蓋好了“房子”,說不給子女添負擔。我參加工作后,每次回家探親,都會領著孩子們,帶上爺爺奶奶最愛吃的山楂片、油糕、面包等去看他們。見到我和孩子們來了,爺爺總是拄著拐杖,向窯后走去,托起掛在半空中的竹籃子,摘下來,取出珍藏的好東西,笑呵呵地塞給孩子們。后來,爺爺腿疼得厲害,但他依然堅持悉心照顧80多歲的奶奶,每日拾柴、做飯、種菜樣樣不誤。
爺爺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一年來,我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爺爺,很多次夢見和他一起勞作的場景,醒來淚流不止。是他教會了我干各式農活,練就了我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的精神。爺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上過學,但他勤勞、善良、樸實、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受益無窮,永遠值得我們懷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