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g8pdq"><ol id="g8pdq"></ol></sup>
<span id="g8pdq"><menu id="g8pdq"><label id="g8pdq"></label></menu></span>
<sup id="g8pdq"></sup>
    1. <sup id="g8pdq"></sup>
  •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 <strong id="g8pdq"></strong>
    <nobr id="g8pdq"><menu id="g8pdq"></menu></nobr>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太原大關帝廟“萬里茶道”遺產提名點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28

      胡春良

       ▲太原大關帝廟 (資料圖)

      關公,名羽,字云長,河東郡解州(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以一生忠義仁勇成為幾千年來海內外炎黃子孫崇敬的“武圣人”“武財神”,是與“文圣”孔子齊名的圣人。有楹聯評頌:“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東一人,山西一人?!鄙轿魇顷P公故里,全省各地曾經建有眾多供奉關羽的廟宇,太原范圍內的關帝廟尤為眾多。據《陽曲縣志》載:“關帝廟在城共有二十七座?!逼渲幸幠W畲?、形制最完整、建筑最雄偉的是太原市廟前街的關帝廟,因此也稱為太原大關帝廟。2013年,太原大關帝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萬里茶道”的遺產提名點之一;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原大關帝廟等2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國際商道。萬里茶道從中國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從伊林(現內蒙古二連浩特)進入現蒙古國境內、沿阿爾泰軍臺,穿越沙漠戈壁,經庫倫(現蒙古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延長到13000公里之多,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里茶路”,有著巨大的歷史人文價值。2019年3月22日,國家文物局發函,正式同意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太原大關帝廟作為萬里茶道的遺產提名點,閃耀出恒久的人文魅力。

      太原大關帝廟創建時間和原因在典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從考古發現看,這座大關帝廟是建在金、元時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在地平面以下考古發現有金、元時期的大方磚以及碳化了的木門檻和琉璃吻獸等大量的古建筑構件。經過歷代修葺,現存的大關帝廟成為具有官式做法、帶有祭祀功能的宗教禮制性建筑。關于關帝廟的創建,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宋太平興國七年,宋朝大將潘美在太原府城西城墻內修建關公廟宇,此為大關帝廟的肇始。當時,晉陽城被毀,潘美就以唐明鎮(今羊市街一帶)為依托,新建太原城。但不知道何故,城東、城南、城北的三面城墻很快就修成了,唯有西城墻屢建屢崩,塌毀多次也修筑不好。此時的晉陽城已毀,遼兵虎視眈眈,時刻尋機南侵,西城墻能否建成干系重大,潘美為之十分發愁。話說突然有一天,關公在云中顯圣,跨著他的赤兔馬在城西跑了一遍后指著沿途痕跡說:“就沿著馬跡修筑城墻吧?!毖援?,匿跡不知所蹤。兵士工匠們聞言而動,重新興土動工,夯基砌筑,果然修筑成了西城墻。人們感念關公的點化,就在太原城內修建了這座大關帝廟,在每年的重大節日里祭祀供奉,奉若神靈。

      太原大關帝廟的主體建筑包括山門、崇寧殿、春秋樓、鐘鼓樓等。崇寧殿為明代建筑,殿名取自宋徽宗給關羽的封謚“崇寧帝君”。崇寧殿建造在寬16米、深12.6米、高0.6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歇山頂,六檁雙步梁式,綠琉璃瓦剪邊,前檐明間出抱廈一間。檐下額枋、平板枋上皆施彩畫,無斗拱,直接由平板枋中伸出翹頭承托梁頭,上承挑檐檁。前檐明間開四扇六抹隔扇門,次間開四抹隔扇窗,后檐明間開板門。殿門上方有“神勇”“精忠貫日”匾額,以及“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等楹聯作品。殿中塑關公帝裝像,雙手抱笏,體形敦厚,目光嚴峻,體態矜持。塑像上部匾額為“神功仁佑”,塑像兩側擺放著分別寫有“忠”“義”二字的青花瓷瓶。瓷瓶兩邊是楹聯作品:“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謂蕩乎難名?!钡顑鹊牧杭?、彩繪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原物,保持著明代的風格。

      春秋樓又名麟經閣,因關公喜讀《春秋》而得名,為清代建筑,二層樓閣式結構。建于寬14.45米、深8.16米、高0.58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重檐歇山頂,筒板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上、下前檐均設廊。上、下裝飾為六抹隔扇門。春秋樓分上下兩層,一層殿內置關公戎裝像,左手拈須、右手扶正危坐,儀態端莊威嚴,左右兩側分別是周倉和關平。墻壁上所繪的是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二層閣內是關公夜讀《春秋》像,頭部上方是“忠貫天人”匾額,兩側為楹聯作品:“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滿腹存漢鼎三分?!比跁小洞呵铩啡?,法度精嚴,神安氣定,堪稱精美之作。

      鐘鼓樓位于山門兩側,東西廊房位于一進院兩側,分別有“萬世人杰”“卓越古今”“神昭赫濯”“文經武緯”“忠義伏魔”“浩然正氣”等匾額。東西配殿位于二進院兩側,均為清代建筑。東別院之三代殿是祭關羽之父、祖、曾三代的祠堂,白衣庵是供奉白衣大士的佛教殿堂,這兩處也為清代建筑。

      關帝廟又稱武廟,是封建社會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武廟和文廟一樣,是我國古代學術、教育、科舉、軍政等領域的重要活動場所。古時,封建中央政權會在全國各地修建不同等級的文廟和武廟。太原大關帝廟與在崇善寺前院廢墟上修建并保存至今的太原文廟恰好構成了太原府城“左文右武”的城市布局。

      《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語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碧箨P帝廟正是一座集祭祀功能與軍事功能于一身的典例建筑。從祭祀角度來說,武廟的地位等同于文廟。所以在相應的封建時代里,各地官員必須像對待文廟一樣,承擔起武廟內四時奉祀的重要職責。在科舉制度中,武廟地位同樣崇高。武科舉時,武科貢生都要到武廟里祭拜武科先圣先師后才可以參加考試。從軍事角度來說,古代國家凡有重大的軍事行動,都必須在武廟告祭之后才能出征。太原大關帝廟的位置緊鄰都司街。明初,山西最高地方長官按行政、司法、軍事三個系統區別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都指揮使作為全省的最高軍事長官,其駐節衙門被稱為“都指揮使司”,都司街因此而得名。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太原大關帝廟與明朝官方軍事機構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也樹立了其太原第一武廟的地位。

      如今,地處太原鬧市的大關帝廟顯得格外清幽,穿行在悠遠的文化氛圍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它作為一處有名的文化遺產,在建筑、政治、文化、信俗等人文層面彰顯出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它作為明清地方官衙春秋祭典和百姓奉祀活動的場所,同太原府城內的文廟、唱經樓、崇善寺、純陽宮等古建形成完整的歷史風貌區,留住了城市記憶,傳承了歷史文脈。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